2010年各综合试验站观测点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中国苹果病虫害防控信息网(http://www.apple-ipm.cn)及时上传了各地病虫害调查数据,我们对其中28个观测点上传的数据进行了统计,现将2010年苹果病虫害的发生和用药情况作一总结。
各测报点上报数据次数多少不一,多的观测点上报数据30余次,14个的观测点上报次数超过10次,少的仅有2次,表1列出提供数据分析的观测点,图1、图2显示出这些果园的品种构成和树龄结构。
图1 观测点果园品种构成 图2 观测点果园树龄分布图
从图1 、图2可以看出,富士是调查的主要树种,占了总体的62%,其次是烟富3、国光,北斗、新红星、斗南等,这些品种所占比例都很小。从树龄结构来看,调查园的主体树龄结构是10-15年,其次是5-10和 15-20年,三者之和达到总体的76%。无论是从品种还是从树龄结构来看,均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斑点落叶病:从5月11日首次报告(银川西夏区)到10月30日此病害一直发生,64%的观测点(果园)有此病害发生,病叶率多集中在10%-20%之间。在发生该病的果园,病叶率最高达到41%(陕西咸阳市旬邑县土桥镇),多数果园发生程度较轻。
腐烂病:在全国普遍发生,61%的观测点报告此病害的发生,最严重发生的观测点是云南的昭通,病株率达到了80%。
褐斑病:58%的观测点报告了此种病害,严重地块病叶率达到51%(辽宁省果树所示范园),各观测点病叶率普遍在5%以下,有10%的观测点病叶率超过15%。此病害最早报告5月11日(宁夏银川西夏区),各地发生程度较轻,严重发生期多在8-10月份。
枝干轮纹病:53%的观测点有此病害的发生,严重的果园达到100%的病株率(烟台农科院品种示范园)。
白粉病:28%的观测点有此病害的发生,病叶率多集中在6%以下,最高的病叶率13%(山西万荣县西景,8月25日),最早发生地点是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万泉镇万泉村,时间是4月10日。
苹果黄蚜:此害虫发生普遍,69%的观测点都有发生,报告最早的是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万泉镇,发现时间是4月10日,严重发生时间是5月14日(陕西咸阳市旬邑县土桥镇),病梢率达90%。各地观测点虫梢率一般在0.3 %到5%之间。
山楂红蜘蛛:67%的观测点报告了此害虫的发生。报告最早的是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时间是4月10日,最严重的是在昌黎果树所西钱庄示范园,7月23日虫叶率为86%。多数调查点虫叶率在5%- 10%之间。
金纹细蛾:58%的观测点报告发生此虫害,发生程度普遍较低,5月1日报告此虫害的发生(山西万荣县西景),各地虫叶率多在1%-3%%,8月1日保定市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观测点达到13%(河北保定顺平县),也是今年报告最严重的果园。
卷叶蛾:报告此虫害发生的观测点占47%。一般虫梢率在 1.2%-3.0 %,4月10日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万泉镇万泉村开始报告此虫害发生,最严重的发生地点是河北保定市顺平观测点,时间是8月1日。
苹果绵蚜:有31%的观测点报告了此虫害的发生,5月8日最早由河南商丘梁园区张阁镇孙集村报道,最严重发生日期为5月14日(陕西咸阳市旬邑县土桥镇),虫梢率为26%,各地发生差异较大,虫梢率低的0.2%,高的10%以上。
二斑叶螨:发生点较少,19%的观测点报告有此害虫发生,在观测点的发生普遍率也较低,一般虫叶率为0.2%-10%,5月14日开始报告此虫害的发生,发生最严重的时间也是5月,地点是陕西咸阳市旬邑县土桥镇,虫叶率为24%。
2010年,超过50%的观测点报告了斑点落叶病、腐烂病、褐斑病、枝干轮纹病、黄蚜、山楂红蜘蛛和金纹细蛾,说明这些病虫害是威胁我国苹果产业的主要有害生物。
将2010年的病虫发生情况和2009年全国各地观测点上报的数据比较后发现,2010年各地病虫害发生程度普遍较轻,发生时间较晚,严重发生日期也较晚。如斑点落叶病,2009年有73%的观测点发生,2010年是64%,严重时间2009年是9月7日,2010年是10月份,最高发病率2009年是43%,2010年是41%。其他如苹果绵蚜、卷叶蛾、苹果黄蚜、金纹细蛾、二斑叶螨等也是不同程度的偏轻。2009年有两个观测点报告有黑星病,2010年则没有报告。
由于苹果病虫害防控信息网目前的设计仅提供了以上12种病虫害的模版,其他次要病虫害未能在上报数据中体现,实际上在不同地点这些病虫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如苹果锈病今年在山东、河北和陕西的一些地方发生比较严重;苹果日灼病在河北、河南等地发生程度重于2009年;苹果蠹蛾在调查中没能体现,2011年将适当扩大调查对象种类。
表2、表3是对30个代表观测点提交的300次农药使用情况的统计结果,将复配制剂拆成单剂统计。
在杀虫杀螨剂中,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概率为20.5%,只涉及毒死蜱和马拉硫磷,其中毒死蜱的使用概率达15.6%;菊酯类杀虫剂涉及氟氯氰菊酯、氯氰聚酯、甲氰菊酯、联苯聚酯、氯氟氰菊酯、氯氰聚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等,其中氯氰菊酯使用频率最高,为8.4%。硝基亚甲基类杀虫剂中主要是吡虫啉和啶虫咪,分别占16.4%和0.9%;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是灭多威,其使用概率只有0.3%;特异性杀虫剂苯甲酰脲类主要品种是灭幼脲,使用概率为8.9%。生物源杀虫杀螨剂主要涉及阿维菌素、烟碱、苦参碱等,其中阿维菌素占17.3%;有机锡杀螨剂涉及到三唑锡;杂环类杀螨剂涉及哒螨酮(灵)、四螨嗪,前者在杀虫杀螨剂中占6.1%。所有观测点都使用了毒死蜱和吡虫啉,排在第三位的是阿维菌素,72.6%的观测点都使用了这种药剂。
根据表3,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是铜制剂和有机硫类,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波尔多液和代森锰锌,使用概率均为13.1%,其他化学结构类别涉及到无机硫类和取代脲类,如代森锌、丙森锌、异菌脲等,但使用概率很小。内吸性杀菌剂(治疗剂)包括有机磷类、苯并咪唑类、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三唑类、有机杂环类和农用抗生素类。其中使用率较高的是多菌灵、戊唑醇和多抗霉素,在杀菌剂中的使用概率分别是52%、40%和36%。所有的观测点都使用了多菌灵,近70%的观测点使用了代森锰锌。
生长调节剂使用概率很小,只涉及到了萘乙酸、芸苔素、氨基酸和巨能钙等。
另外通过统计发现,各观测点每次施药涉及2.72个农药品种,说明农药混合使用在果农中非常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