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以来,受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国际市场拉动影响,国内化肥价格持续大幅度上升。据监测,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6月下旬,尿素涨幅为31.6%;国产二铵涨幅为65.5%;进口二铵涨幅为76.7%;进口钾肥涨幅为71.9%;45%(CL)复合肥涨幅为94.4%。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果园管理雇工费用也呈现出快速上涨态势,每工日费用涨幅为原费用1-2倍强。化肥价格和人工费用的大幅度上涨,使生产成本增加,产投比下降,效益降低,果农生产积极性受挫,影响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现提出推广苹果节本省工增效栽培技术意见,供生产者参考。
1、实行矮砧密植集约高效栽培技术。乔砧栽培,树冠大、成花难,管理成本高。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已显不足,乔砧栽培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果业的发展。矮砧密植是世界苹果栽培发展的方向,矮砧栽培,树体是乔化栽培正常树冠的30-70%大小。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好,管理方便,成本低,适合农机耕作和果实机械化采收。
2、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改良的方法较多,主要有土壤深耕、增施有机物料、生草栽培、覆盖栽培、促进微生物增殖、促进蚯蚓增殖等方法。通过土壤改良,改变土壤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目前果园种草和地面喷施“免深耕”和施“免耕肥”在部分苹果主产区开始使用,替代了人工深翻松土,减少了劳动用工。
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果树需肥规律,定期进行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及时配合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和各种微量元素肥料,调节和解决果树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避免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4、推广应用起垄覆盖、沟灌生草技术。在距树干两旁1-1.5m处,沿行向挖宽30cm、深20-30cm的灌水沟,并将土培在树干基部,形成高15-30cm、上部宽30-50cm、下部宽80-100cm的土垄。垄上覆草或覆膜,行间种植三叶草或豆科矮秆草类,草长到30cm高时刈割,覆盖在树盘内。每次灌水于沟内,土壤浸湿较均匀,减少肥料流失和提高肥效。
5、推广高光效树形和简化修剪技术。目前应用的高光效树形主要包括高纺锤形、开心形、细长纺锤形。简化修剪,即在保证果树早果、丰产、稳产、优质的前提下,不强求树形,稳定树势,控制新梢长度和数量,以长放、回缩为主,逐步培养中、小型结果枝组。
6、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农业措施包括选用高抗多抗优良品种、刮除病组织和翘皮、剪除病虫枝、清除枯枝落叶等;生物措施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性外激素诱杀、干扰交配等;物理措施包括糖醋液诱杀、黑光灯诱杀、人工捕杀、粘虫板等。
7、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在合理施肥的条件下,合理喷布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有利于苹果早结果、早增产和改善果实品质。
8、发展果园机械化和自动化设施。发展果园机械化和自动化设施,缓解耕作中的劳动用工,既提高劳动效率,又降低劳动强度,促进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如在果园使用高效喷雾器、旋耕机、开沟施肥机、高枝剪、喷灌机械化和自动化设施等,都可有效的减少劳动强度和管理成本。
1、科学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根据果树需肥规律,做到氮、磷、钾元素肥料适时适量配合施用,防止一次性、过量、单一化的施肥。化肥施用有3个关键时期:萌芽前,以速效氮肥和钾肥为主,用量占全年的15-20%左右;幼果生长期(6月初),以速效钾肥为主,用量占全年的30%左右;果实发育后期(9-10月份),用量占全年的50%左右。有机肥养分全面,肥效持久而稳定,长期施用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缓冲性能、提高果树抗逆性、改善果实品质,并对减轻环境污染有显著效果,是发展优质、高效、低耗的一项农业增产技术措施。
2、发展绿肥作物。一般每亩豆科绿肥作物年可固定氮素5-15kg,相当于10-30kg的尿素;它的根茬中还含有机质15%以上,含氮0.4-0.6%,翻压分解后可增加耕作层的养分含量。紫花苜蓿是与果树间作的理想绿肥作物,将2-3年生的苜蓿草根系深翻入土中,可显著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可持续2年以上。
3、利用国内畗钾岩石矿源肥料,积极开发使用化肥替代品。研究结果证明,优质、丰产果园,钾肥的使用量明显高于氮肥和磷肥。目前我国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利用国内的畗钾岩石(K2O含量大于15%)开发出硅钙镁钾肥系列产品,在果园使用后对部分替代钾肥有一定作用。化肥替代品是应对化肥涨价、缓解原材料短缺的有效途径,减轻因化肥施用不当造成的土壤肥力衰退、果实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可供使用的化肥替代品较少,常见的有有机物料、石灰、石膏、草木灰、粉煤灰、骨粉等。
报送: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发送:各苹果主产省农业厅,各功能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
秘书处成员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秘书处 2008年7月27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