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 术 简 报
第32期
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 2008年6月13日
全国苹果品种结构现状调查报告
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室 丛佩华
根据苹果产业技术体系课题组的要求,对全国苹果品种结构现状进行了初步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式与调查内容:
针对苹果栽培主产区,通过电话向产地的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及果农咨询和实地调查两种方式;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苹果品种、品种分布、面积和产量。
二、调查地区:
此次调查对全国包括陕西、山东、河北、甘肃省、山西、辽宁、河南、江苏、四川省、云南、安徽、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北京等十七个省市进行了调查,其中每个省调查涉及多个苹果种植主要地级市区或县,可代表该省苹果栽培情况。
三、调查结果:
从苹果种植面积看,超过200 万亩的有7 个省,陕西是苹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已达727.28 万亩,(产量701.57 万吨);之后依次为山东457.32 万亩(产量724.92 万吨);河北375 万亩(产量235.76 万吨);甘肃410 万亩(产量145.4 万吨);山西480 万亩(产量280 余万吨);辽宁320 万亩(产量260 万吨);河南248.67万亩(产量300 万吨)。
从苹果的品种分布看, 虽然近年来我国新品种发展较快, 但仍以红富士占绝对优势,其产量占苹果总产量的65% 。在品种的构成上,苹果主产省山东(红)富士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70.2%和76.2% ,(新)红星分别占4.7%和4.6%;陕西富士约占全省栽培总面积65%,嘎拉系占10%;秦冠占20%;北京富士系品种占70-80%;河南富士占总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63.5%、65.0%,秦冠为14.6%、15.3%,红星为7.6%、6.4%;河北富士系品种产量占总产量的62.29%;国光占总产量的9.73%;甘肃富士系占67%;元帅系24%;山西红富士栽培面积占全省苹果总面积51.4%,元帅系为14.6%,金冠苹果面积约占5.2%。另外,许多果区已开始重视加工用品种的栽培;苹果主栽品种进一步趋向区域化发展。
四、存在问题
1、我国苹果生产中突出问题表现在品种结构不合理,晚熟品种过多。品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食品种中不同成熟期、不同色泽品种之间结构不合理,中晚熟品种所占比例过大,仅富士系、元帅系、秦冠、国光等栽培面积较大的品种比例超过80%,美国8 号、藤木一号等早中熟品种比例不足5%,由于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采收期间供大于求,导致市场价格低迷。另一方面不同用途的品种之间结构严重失调。长期以来我国苹果品种主要为生食品种(红)富士为主,品种过于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品种多样性的需求。
2、外来品种居主导地位,缺乏本国特色。从调查的省份可以看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秦冠、金红、华冠、寒富)栽培面积仅占14%左右,栽培面积最大的是秦冠现转向加工,鲜食也面临淘汰,而金红品种栽培区域性较强,也仅限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3 个省栽培。
3、缺乏加工专用品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苹果汁出口国,但加工专用品种栽培面积微乎其微。近年来,我国培育的苹果浓缩汁加工品种如鲁加1 号至6 号,以及从国外引进的苹果浓缩汁加工品种,如瑞林、瑞丹等品种虽已推广应用,也只是有小面积的栽培。同时澳洲青苹、粉红女士等,虽在陕西、河南等地发展,但需要进一步做区域适应性试验。
4、苹果种植面积过大,布局不合理。非优生区生产的中、低档苹果冲击市场,影响优生区苹果的产业化发展。
五、建议
1、我国这种苹果品种构成状况急待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调整和改善。从育种角度出发,需要加强早、中熟品种以及适合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在重视发展优质鲜食新品种的同时,注意鲜食、加工兼用品种的发展。有计划地压缩晚熟品种,特别是富士的栽培比例,适当扩大早熟、中晚熟品种发展规模,到2015 年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以发展富士为主,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为10:20:70;陇东南及山西部分地区以发展中晚熟品种特别是元帅系3~5 代品种为主,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达到15:60:25。
2、进入“十一五”后我国苹果主产区将每年将有200-300 万亩苹果园进入衰老更新期,如何克服苹果园的重茬障碍,有效进行苹果适宜树种的更替等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强抗性矮化砧木筛选及砧穗有效搭配研究及优良苗木培育。
3、加强苹果品种区域规划,科学强调适地适栽。
4、研究建立新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提高育种效率,在今后的5-10 年培育出几个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品,逐步形成苹果品种“生产栽培一代,示范推广一代,研究贮备一代”格局。
报送: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发送:各苹果主产省农业厅,各功能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
秘书处成员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秘书处 2008年6月15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