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技术简报35-环渤海湾冷凉地区苹果园行间生草草种初步筛选评价
发布日期:2010-05-20
我国苹果园大多实行清耕的土壤管理制度,常造成果园土壤结构恶化、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影响了果园生产的持续性。如何改变落后的果园土壤管理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能力,是实现现代苹果可持续生产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环渤海湾冷凉地区果园行间生草系统研究较少,缺乏对草种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我们于2009年开始对苹果行间生草进行了初步探究,在调查、收集我国苹果园适生草类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初步筛选出适合果园行间生长的草种,为现代果园土壤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2009年于苹果生长季对包括黑麦草、紫花苜蓿、草木樨、高洋茅、早熟禾、三叶草等在内的7个种、73份草品种进行草种的质地、植株生长速度、植株茎叶密度、植株高度及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的检测,认为马棘、小冠花(木樨种)、结缕草、日本结缕草生长状况较差,高洋茅类品种(贝克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其他草种,因此、初步认定这类草种不适合用于行间生草。
气象资料显示,2009年11月下旬到2010年2月中旬,环渤海湾地区历经-25℃以下的持续低温,最低气温甚至超过-30℃,低温严重影响了草种的越冬性能;而4-5月连续阴雨天气造成草的物候期明显滞后,各草种越冬适应性差异显著。截至5月5日调查数据表明,所有的高羊茅类草返青率不足2%,部分早熟禾类草返青率接近50%,苜蓿草、三叶草及黑麦草等返青率为30%左右,自然生草区主要以荠菜、车前草、葶苈、繁缕、附地菜及苣荬菜为主。
通过对环渤海湾苹果产区果园行间生草用草种初步筛选,认为以牧草型早熟禾类草种、苜蓿草、三叶草及黑麦草为适合草种,而高羊茅类草种的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
发送:各苹果主产省农业厅、各功能研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办公室2010年5月17日印发
|